小黑蚊不是蚊子,而是屬於雙翅目蠓科的台灣鋏蠓,是一種體型微小的吸血昆蟲,俗稱「黑微仔」,是台灣原生種的吸血昆蟲,具有感應到人的氣味才起飛吸血特性;生活史分為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四個時期,完成一個生活史約時20-30天。
小黑蚊成蟲體長約1.4mm,雌蟲嗜吸人血,吸血活動白天進行,以上午11 點至下午3 點為吸血高峰易被叮咬。雌蟲習性低飛,飛行高度一般不超過1 公尺,因此多叮人體小腿、手背、手肘等部位,叮咬後會產生奇癢、紅腫等症狀,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;吸飽血的雌蟲懷卵2-3 天即可產卵,一次可產10 至百顆卵,且散狀產卵,卵產於濕度較高與陽光微弱易孳生藍綠藻之土表,其幼蟲主要以藍綠藻與綠藻等藻類為食。
小黑蚊為滋擾性昆蟲,目前尚無傳播疾病的記載,2011年小黑蚊專家會議上將小黑蚊危害等級區分訂定為5個等級(如表一)。由於小黑蚊之吸血特性,因此人的活動與行為也是決定台灣鋏蠓密度高低的重要因子;如在農莊、社區、村落、學校、廟口、公園、風景區、遊樂區等人多或人群聚集活動場所都是小黑蚊可能猖獗危害的地方。近年來由於環境與生態改變、植栽施肥方式及休閒活動發達等因素,危害區域由以往的偏僻鄉鎮逐漸擴散至都會區,使得小黑蚊危害由局部地方性問題迅速蔓延成全市的生態環境問題,更直接影響民眾生活品質及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。